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地震专家解读:这些网传信息,都是谣言!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日,针对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些关于地震预测工作等的传言,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1.“地震云”真的存在吗?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会忠研究员表示,关于地震云

近日,针对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些关于地震预测工作等的传言,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1.“地震云”真的存在吗?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会忠研究员表示,关于地震云的说法没有任何依据,看似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都只是几种常见的云彩,“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接纳。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汀撰文指出,所谓的这些“地震云”,在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以高积云或层积云居多,因为这两种云容易形成波状、絮状、透光、放射状、荚状等“怪异”的样子。陈会忠进一步说明,“这些云由于形状怪异,就容易引起一些人的猜想,也容易被一些迷信的人利用,说这样的云是能够预测地震的“地震云”。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这些说法都进行了验证,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之间具有任何关联性。

2.某地即将发生X级地震,可信吗?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王海涛研究员表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地将发生某震级地震”,这样的消息不要信,可以毫不犹豫地认为是地震谣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都要发生数百万次大大小小的地震。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中国大陆每年也都会发生十余万次地震,其中可能被人们感知的地震仅有上千次。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未完全掌握地震的形成机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过程十分复杂,地震预报仍然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很难做到非常精确的对地震时、空、强度的预测。因此,凡是说在准确时间、准确地点要发生地震,是不可信的,也是多年反复在各地出现的地震谣言,只不过换成了当地的地名而已。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正式的地震预报意见一般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特殊情况下县级人民政府可以发布临震预报,其他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希望社会公众切勿相信与地震有关的一切非官方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3.李四光预言了四个地震吗?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吴忠良研究员表示,李四光先生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最大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地质力学,为我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关于李四光先生“预测四大地震”的说法流传已久,其中的四个地震的地点,也有多个版本。

实际情况是,李四光先生基于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特点等,指出我国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震带,即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并对这些地区的地震大趋势作出了较为准确的判断,这些资料在《李四光全集》中有系统的反映。但是,这些关于地震趋势的判断,并不是通常理解的地震预测预报。李四光先生进行地震趋势判断的思路和方法,今天已经得到系统的发展,并体现在例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工作中。

4.动物行为能预测地震,是真的吗?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会忠研究员表示,震前动物异常确实在有些地震发生前存在,但是也有很多地震之前没有或者并不明显。

动物异常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气候、天气、环境等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反应,也就是说动物异常并不一定会是地震前兆,特别是一直盛传蛤蟆成群出现就会地震的谣传,已有动物学家考察过大都发生在蛤蟆产卵期,与地震无关。自然界和动植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异常,因素很复杂,我们不能草木皆兵,认为只要异常就是要地震了,更不能没有根据就传播。

5.地震可以提前一个小时预警吗?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马强研究员表示,以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不能。这是混淆了地震发生前的“地震预报”和地震已经发生但破坏性地震波尚未传播开来的“地震预警”的概念。

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对未来地震发生的大小、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测,目前仍是一项世界科学难题。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也就是地下岩石已经开始错动,依托密集地震监测等基础设施快速估计地震相关参数,在破坏性地震波(一般为S波,自震源往外的传播速度约为3.5公里每秒)到达之前,向目标区发出警报信息,提前几秒至几十秒告知地震的可能大小、可能破坏程度和可能到达的时间,以便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公众可进行紧急逃生避险,而高铁、危化企业等则可自动采取地震紧急处置措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越是接近震中,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反之则越长,但减灾意义也随之削弱。如果距离过远,所谓的“一小时”预警就没有实际的减灾意义。

文章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网址: http://www.hbdzkxzz.cn/zonghexinwen/2022/0110/1181.html



上一篇:清华北大一个诺贝尔奖都没有,为何自诩世界一
下一篇:突发6.4级地震!江苏省地震局,郑重辟谣!

华北地震科学投稿 | 华北地震科学编辑部| 华北地震科学版面费 | 华北地震科学论文发表 | 华北地震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华北地震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