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为生命争分夺秒 2022年底我国将形成秒级地震预警

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2年底我国将形成二级地震预警能力 密集编织预警网络,争分夺秒(科技自力更生) 核心阅读 震后,防灾减灾的每一秒都弥足珍贵。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对可能受灾害影响的地

2022年底我国将形成二级地震预警能力

密集编织预警网络,争分夺秒(科技自力更生)

核心阅读

震后,防灾减灾的每一秒都弥足珍贵。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对可能受灾害影响的地区快速准确地发布预警信息。 199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近年来,我国通过吸收国际先进理念,结合地震台网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的创新型地震预警技术。到2022年底,我国将具备地震秒级预警能力和地震烈度分分钟快速报告能力。

震后,避险减灾的每一秒都弥足珍贵。为向社会快速准确地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我国启动了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计划到2022年底形成二级地震预警能力。

目前,我国地震预警网络建设情况如何,效果如何,难点在哪里? 7月27日,中国地震局在河北唐山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科学大会上回应公众关切。

震后及时预警是防震减灾的重要手段

与震前地震预报不同,地震预警是地震后发布预警信息。前者是当今技术水平无法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后者技术相对成熟,是防震减灾的重要手段。

地震后会产生两种波。纵波传播快,但能量小,破坏力弱。横波传播缓慢,但能量大,破坏力强。地震预警的原理是:地震台网接收第一批纵波数据,快速估计地震基本参数,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而抢占破坏性横波的到来,及早发布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警告信息。 .

“地震预警需要几秒到几十秒。如果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尹超民说,比如,高铁可以紧急刹车,避免翻车;关闭燃气管道以防止爆炸危险。

在地震多发的日本,地震预警被广泛使用。 2011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由于及时预警,新干线23列高铁及时刹车,避免了列车脱轨事故。 199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作为地震预警网的骨干力量,2018年实施了全国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项目选取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西藏拉萨五个大地震预警区,覆盖我国主要地震多发区。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四川、云南、福建等地的预警网络已经建成,进入示范运行阶段。

按照规划,我国将建设由约1.5万个台站组成的地震观测网,配套机构有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中心等,服务终端3000多个。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书记、副主任李永林介绍,该项目将于2022年底正式投产,届时我国将具备地震秒级预警能力和地震预警能力。能够在几分钟内快速报告地震强度。

结合实际形成自主创新的预警技术

近年来,通过吸收国际先进理念,结合地震实际网络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地震预警技术。

5月21日21时21分、48时许,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杨碧彝族自治县发生5.6、6.4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不久,一些居民通过手机和电视收到了预警信息。

云南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斌介绍,阳璧县地震发生后7秒就发出了预警信息。全省具有电视预警功能的用户4.2万户,地震发生时在线约1.4万户,均收到预警信号。由于不少市民较早获悉地震信息,恐慌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接到预警信息后,我们立即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比之前的机制提前了大约10分钟。”王斌说,此外,地震发生几分钟后,中国地震预警网还制作了台站仪器强度分布图等产品,为宏观震中的初步确定、救援的科学分配提供支持。并指导灾害调查。

王斌表示,云南处于地震多发区,亟待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如今,云南已经打通了地震预警网的业务流程,基本具备了地震烈度快速上报和预警服务的能力。

作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京津冀地区的地震灾害风险防范需求很大。河北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戴伯生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京津冀地区已经建成地震预警网络。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张家口等重点区域站距均在10公里以内。与之前相比,这是一个质的改进。

据介绍,在示范运行过程中,中国地震预警网发布了覆盖区域4级及以上地震的地震预警信息。实践证明,它们快速准确,系统的地震预警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

公众如何获取地震预警信息?据了解,目前四川、云南、福建、京津冀地区的用户主要通过预警终端、电视机顶盒、手机APP等方式获取。

快速准确,是地震预警的发展目标

文章来源:《华北地震科学》 网址: http://www.hbdzkxzz.cn/zonghexinwen/2021/0728/1036.html



上一篇:华北雨季正式开启,此轮强降雨还将持续多久?
下一篇:云南地震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华北地震科学投稿 | 华北地震科学编辑部| 华北地震科学版面费 | 华北地震科学论文发表 | 华北地震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华北地震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